聊起历史上的牛人皇帝,大家伙儿张口就来,秦皇汉武、唐宗宋祖财聚配资,耳朵都快听出茧子了。但说真的,有这么一位爷,他的狠劲儿和雄才大略,跟汉武帝比绝对是有过之而无不及。
标题说他9岁登基,14岁亲政,这其实更像是后人给他加上的传奇滤镜,为了让故事听起来更刺激。真实的历史稍微有点出入,但你听完只会觉得,现实比演义还牛。这位哥们儿,是真正的潜伏者,隐忍了整整十二年,然后一招致命,干了件惊天动地的大事。
他,就是南北朝时期北周的第三位皇帝,周武帝宇文邕。
要聊宇文邕,得先看看他活在个什么时代。那会儿的中国,乱得像一锅粥,史称“南北朝”。北方被几个少数民族政权来回折腾,最后缩水成两个巨头:西边的北周和东边的北齐。宇文邕,就是北周的皇帝。
但他这个皇帝,当得那叫一个憋屈。为啥?因为他家有个权臣,也是他堂哥,叫宇文护。
这宇文护可不是一般人,堪称“皇帝流水线”的总工程师,兼职“皇帝回收站”的站长。北周开国皇帝,是宇文邕的哥哥,没当两年就挂了,临死前把儿子托付给宇文护。结果宇文护转头就把这小皇帝给废了,后来干脆毒死。然后他又立了宇文邕的另一个哥哥当皇帝,这位哥们儿有点想法,想夺权,结果又被宇文护给宰了。
展开剩余84%你算算,宇文护手上沾了两个皇帝的血。轮到宇文邕登基的时候,他才17岁。面对这么一个杀气腾腾的堂哥,他能怎么办?
答案是:当一个完美的“木偶”。
从公元560年到572年,整整十二年,宇文邕把自己活成了一个毫无存在感的人。宇文护要权,他给;要名,他也给。朝堂上,宇文护说一,他绝不说二。宇文护的儿子们个个飞扬跋扈,他也忍着。甚至,为了让堂哥彻底放心,他主动提出,把自己儿子的未婚妻,让给宇文护的儿子。
这种极致的隐忍,不是怂,是顶级的生存智慧和战略定力。在如今这个什么都追求“短平快”的时代,一个热搜话题都活不过24小时,谁还有耐心去布局十二年?可宇文邕做了,他用青春赌一个一击必杀的机会。
机会终于在公元572年来了。这一年财聚配资,宇文邕29岁,他觉得火候到了。
他是怎么干掉宇文护的?不是调动千军万马搞“兵变”,那动静太大,容易翻车。他选择了一种最高效、最冷酷的方式:宫廷暗杀。
计划非常周密。他先是找了个借口,说太后最近老喝酒,身体不好,请宇文护进宫劝劝。宇文护作为大孝子,没多想就来了。进了宫,宇文邕拿出一篇叫《酒诰》的文章,说:“太后年纪大了,这篇文章您去读给她听,比我们说管用。”
宇文护不疑有他,拿着文章就进殿去念。就在他对着太后,一字一句念着劝诫之言的时候,站在他身后的宇文邕,抄起手里的玉圭(古代大臣上朝拿的手板),卯足了十二年的劲儿,对着宇文护的后脑勺狠狠砸了下去。
宇文护当场倒地,但还没死透。这时,宇文邕预先埋伏好的弟弟和亲信一拥而上,乱刀齐下,把这位权倾朝野的“屠龙者”,当场格杀。
整个过程,快如闪电。干掉宇文护之后,宇文邕立刻下令,封锁消息,迅速逮捕了宇文护的儿子、亲信和党羽,当晚就全部处死,一个不留。从动手到收尾,干净利落,没有一丝犹豫,仿佛之前那个唯唯诺诺的皇帝只是一个幻影。
你看,真正的狠人,不出手则已,一出手必定是雷霆万钧。他等了十二年,等的不是宽恕,不是和解,就是为了这几秒钟的致命一击。这跟咱们现在看一些国际博弈是一个道理,前期各种“战略耐心”,各种外交辞令,但到了关键的节点,出手必须快、准、狠,不给对手任何反应的时间。
亲政之后,宇文邕像变了个人,或者说,他终于做回了真实的自己。他要做的事,比干掉宇文护要宏大得多,也疯狂得多。
第一件大事,就是“灭佛”。
这事在历史上争议很大,叫“三武灭佛”之一。很多人觉得他这是迫害宗教,太极端。
当时的佛教寺庙财聚配资,可不是今天这种纯粹的宗教场所。它们是巨大的经济实体,拥有海量的土地,不用交税;吸收了成千上万的青壮年劳动力当和尚,这些人不用服兵役。根据《周书》记载,他这一搞,“毁破前代关山西东数百年来官私所造一切佛塔,融刮圣容,焚烧经典,并令三百万僧尼皆还于俗。”
三百万人还俗!这是什么概念?在那个总人口不过两三千万的时代,这等于一下子给国家增加了巨量的纳税人口和兵源。钱和人,对于一个准备发动统一战争的国家来说,就是命根子。
这事在当时绝对是惊天动地,得罪了无数人。但从一个国家最高领导人的角度看,他是在做一道必答题。他选择向当时最庞大的“利益集团”开刀,为国家续命。这种魄力,这种为了根本利益不惜得罪所有人的决断力,古今中外,能做到的统治者都寥寥无几。
有了钱和人,宇文邕的目标就非常明确了:扫平东边的死对头——北齐。
北齐这个国家,堪称奇葩王朝的典范。皇帝一个比一个荒唐,政治腐败到了根子里。宇文邕的对手,是北齐后主高纬。这位仁兄最著名的事迹,就是在两军阵前,因为自己的爱妃冯小怜补了个妆,而错失战机。
公元576年,宇文邕御驾亲征。在关键的平阳之战中,北周军队一度陷入苦战,城池差点失守。危急关头,宇文邕亲自上阵,带领亲兵冲杀,稳定了军心。史书记载他“被伤者数处”,身上多处负伤,差点就挂在阵前了。
这一点,就是我说他比汉武帝更“生猛”的地方。汉武帝的功绩,大多是靠卫青、霍去病这些名将打下来的,他本人坐镇长安,运筹帷幄。而宇文邕,不仅是战略家,更是敢死队长,是真正和士兵一起在刀口上舔血的皇帝。
最终,在公元577年,北周大军攻破北齐国都邺城,腐朽的北齐灭亡。宇文邕完成了中国北方近一个半世纪以来的再次统一。这是足以媲美秦始皇扫六合的功业。
统一北方后,宇文邕的脚步没有停下。他把目光投向了更远的地方:北方的突厥和南方的陈朝。他制定了“先北后南”的战略,准备先解决突厥这个心腹大患,然后一举南下,重现大一统的盛世。
当时所有人都相信,凭他的能力和北周强大的国力,统一天下只是时间问题。
然而,天不假年。公元578年,就在他再次集结大军,准备亲征突厥的路上,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,夺走了这位雄主年仅35岁的生命。
最后,宇文邕的女婿,也就是后来隋朝的开国皇帝杨坚,几乎没费什么力气,就从自己小舅子手里把江山整个端走了。杨坚最终统一了中国,开创了隋唐盛世,但他脚下的基石,几乎全是宇文邕用命铺就的。
我们为什么还要聊一个1500年前的古人呢?
因为宇文邕的故事,对我们今天这个风云变幻的世界,有太多的启示。
首先,是“战略耐心”。在这个信息爆炸、人心浮躁的时代,我们习惯了即时满足。但国与国之间的竞争,从来都不是百米冲刺。宇文邕用十二年的潜伏告诉我们,真正的强者,都懂得“深潜”,在积蓄力量的阶段保持低调和忍耐,等待时机成熟,毕其功于一役。
其次,是“改革的勇气”。任何国家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,都会遇到既得利益固化、结构性矛盾凸显的问题。改革,就是要动别人的奶酪,必然会面临巨大的阻力。宇文邕“灭佛”的极端手段我们不必效仿,但他那种为了国家核心利益,敢于向最强大的利益集团开刀的魄力,是所有改革者都需要的品质。
历史没有如果,但读懂了宇文邕,或许能让我们在看待今天这个世界时,多一分深沉,少一分浮躁。他用短暂而璀璨的一生证明,一个人的能量,真的可以改变历史的走向。
参考文献:
[唐] 令狐德棻等. 《周书》. 中华书局, 1971.
[唐] 李延寿. 《北史》. 中华书局, 1974.
[宋] 司马光. 《资治通鉴》. 中华书局, 1956.
#优质图文扶持计划#财聚配资
发布于:江苏省股票炒股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